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闵恩泽、吴征镒两位科学家获得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闵恩泽是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曾任“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的主持人。吴征镒是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从事以中国植物为中心的东亚植被和区系研究,潜心研究生物多样性。 在今天召开的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闵恩泽、吴征镒两位科学家获得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四川成都人。1946年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高级工程师。60年代开发了制造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的混捏—浸渍新流程;通过中型试验提出了铂重整催化剂的设计基础;研制成功航空汽油生产急需的小球硅铝催化剂;又为重油加工,开发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以上催化剂都已投入生产。70—80年代领导了钼镍磷加氢催化剂、一氧化碳助燃剂、半合成沸石裂化催化剂等的研制和开发,也均投入生产和应用。1980年以后,他指导开展新催化材料和新化学反应工程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其中新催化材料有:层柱粘土、非晶态合金、负载杂多酸、纳米分子筛等;新化学反应工程有:磁稳定床、悬浮催化蒸馏。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已开发成功己内酰胺磁稳定床加氢、烯烃与苯烷基化的悬浮催化蒸馏等新工艺。近年来,他进入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九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的主持人。近年他还扩展至开发化纤单体己内酰胺的制造技术,正开发新的工艺,己取得长足进展。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吴征镒(1916-):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具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从事植物科学研究已逾60年,专长植物分类地理学和药用植物学。1916年出生在江西九江。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79年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后曾任云南省科委副主任,云南省科协主席。现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兼研究员,《中国植物志》(中、英文版)主编。他自1980年后任美国植物学会终身外籍会员,瑞典植物地理学会名誉会员,前苏联植物学会通迅会员。1997年当选世界自然保护协会ISCN理事。 吴征镒院士自1936年起从事植物学诸多领域的研究,先后去过除非洲之外的四大洲观察植物。多次组织领导了全国、特别是云南植物资源的调查,并指出植物的有胩物质的形成与植物种原分布区及形成历史有一定相关性,对以上各学科的造诣日深,提出了指导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迄今为止,己发表140多篇各类论文,并主编或编写了数10部学术专著。他在植物分类研究中,发现并发表了1300个以上新分类群(植物亚科、族、组等新等级不下10个,新属10个),在国际植物分类学研究领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吴征镒院士60多年来专心从事以中国植物为中心的东亚植被和区系研究,潜心研究生物多样性,编著了大量宝贵文献,为人类认识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鉴于他对中国和世界植物学和其它有关研究领域作出的伟大贡献,于1999年荣获号称世界园艺诺贝尔奖的日本花卉绿地博鉴会纪仿协会“考斯莫斯国际奖”(Internationnal COSMOS Prize 1999),成为世界第7位,亚洲第2位获得该奖的学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历届获奖人物 2007年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吴征镒(植物学家) 2006年 李振声(小麦育种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 2005年 叶笃正(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孟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 2003年 刘东生(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 2002年 金怡濂(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2001年 王选(两院院士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者) 黄昆(物理学家和杰出的教育家) 2000年 吴文俊 袁隆平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该奖项2000年设立。 (转自网易)    Send article as PDF   

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GB/T 21118-2007

据传:小麦粉馒头(Chinese steamed bread)国家标准GB/T 21118-2007中规定了馒头的形状和大小,今天,在网上搜索到全文,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GB/T 21118-2007,是pdf文件格式。 其实,对于感观要求,标准中是这样规定的(摘抄): 外观:形态完整,色泽正常,表面无皱缩、塌陷,无黄斑、灰斑、黑斑、白毛和粘斑等缺陷,无异物。 内部:质构特征均一,有弹性,呈海绵状,无粗糙大孔洞、局部硬块、干面粉痕迹及黄色碱斑等明显缺陷,无异物。 口感:无生感,不粘牙,不牙碜。 滋味和气味:具有小麦粉经发酵、蒸制后特有的滋味和气味,无异味。 其次,标准中还规定了对于馒头的一些技术要求,比如水分、pH值等。 呵呵,找遍全文也找不到关于形状的具体要求啊!    Send article as PDF   

Introduction to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FSI)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FSI) occurs in all fluid-carrying pipe systems. More often than not, its consequences are minor and may be neglected for practical design purposes. In some cases, however, FSI can be responsible for unacceptable operational behaviour – e.g. sustained Continue reading Introduction to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FSI)